放寒假了,小米打算赚点零花钱存着买书用,思来想去却没有好主意。妈妈对小米说:“要不你去曹姨那里看看?说不定有什么好办法呢。”
曹姨是小米家的邻居,整天拿着一把剪刀在纸上剪花。她的素材均与河洛地区的风土人情有关,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可以说是河洛文化的活化石。她剪纸的主要技法是阴剪、阳剪,阴阳结合,以阳为主,造型蕴含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如“常香玉系列”,她就分别创作出了常香玉的少女时期、中年时期、晚年时期和《花木兰》中经典角色的剪纸肖像作品,反映了常香玉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最绝的是,每幅作品除了人物之外,曹姨还会在人物服饰和周边融入河洛地区的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像河阴石榴、莲花、黄河鲤鱼、洛阳牡丹等,用以表达家乡人对大师的热爱和怀念。再如“留余图”,作品本身是康百万庄园“留余匾”的形状,右侧两个“留余”大字,整幅作品上方是“留余匾”文字内容,下边是数条姿态各异、活灵活现的黄河鲤鱼,两边用花卉点缀,养眼又有寓意。曹姨是河洛剪纸省级非遗传承人,她的作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也不菲。
听了妈妈的话,小米一开始是打算去曹姨那里讨一幅剪纸作品。众所周知,曹姨这人一向心善,逢年过节都会给小米家一幅剪纸作品,大都是“福”字,贴在门窗上,平添了喜庆吉祥。小米心里打着小算盘,想着要是把曹姨送的这幅作品出售了,买书的零花钱不就有着落了?
可让小米没想到的是,这次曹姨很温柔地拒绝了。不过,曹姨和颜悦色地补充说:“小米,我可以教你剪纸。”
小米瞅着曹姨,眼里充满了不解。她知道,曹姨带了不少徒弟,上有六七十岁的爷爷奶奶,下有五六岁的小朋友。小米想学,可就怕自己出不起学费啊。
曹姨像是知道小米的心思,说:“我免费教你。我先教你简单的,只要认真学,一天就可以剪两幅……咱河洛剪纸是非遗产品,有客户上门收购,销路你不用担心。”
就这样,小米拜曹姨为师。开始学的是折叠剪纸,简称“折剪”,就是将色纸折叠起来,剪出均齐式花纹的剪纸。这种剪纸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好剪。曹姨教她花卉折剪,以折叠两至三次为宜,只要对折的次序不乱,折叠好后,用铅笔勾勒出刀法的路径,就能剪出想要的图案。
小米用心,脑子灵活,依照曹姨的指点,一个“双喜”字一刀剪成,虽然不是很完美,但已经像模像样了。小米信心大增,学会剪“双喜”字后,又开始剪“春”字……半天时间下来,小米已经交了几篇自己满意、曹姨也满意的作业。
第二天早上,小米正在看书,曹姨送过来200元,说小米昨天剪的作品有人拿走了。小米捧着自己赚来的零花钱,到书店一口气买了三部一直想读的长篇小说。
从此,小米爱上了河洛剪纸。她陆续学会了多种剪纸技法,折叠剪纸中的对折、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和团花剪纸等,也都得心应手。后来,她又学会了点色剪纸、拼色剪纸等更为复杂的剪纸技法。
一个假期下来,小米赚了2600元,除了买了不少心仪的书籍外,还有剩余。待到暑假的时候,小米继续跟着曹姨学剪纸——她尝到了收获的喜悦,欲罢不能。
多年后,小米也成了河洛剪纸的非遗传承人。小米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决定给曹姨办一个河洛剪纸作品展。在曹姨的工作室,帮助曹姨挑选作品时,从一个隐蔽的角落里,小米发现了一批作品。
不是曹姨的作品,而是那个寒假还有接下来的暑假里,小米自己剪的。(侯发山)
华文国际网 版权所有 2025 © 邮箱:13516590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