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以批评精神促进文艺创作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市文联举办。十余位评论家、创作者和媒体人围绕文艺评论与文艺批评、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人工智能时代的文艺批评等进行话题深入探讨。
研讨会上,与会者呼吁“让文艺批评更有用”。文学评论家、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表示,当下文学批评“好话”说得太多,“说好话”应有边界,批评家与作家之间的关系应是对话关系,批评家在评价当下文学创作时,也在对文学的理解与思考进行自我纠正。批评与创作是对话的关系,通过对话修正二者的思想、认识,文学批评方能大步向前发展。北京评协主席、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王一川提出,在人工智能大量参与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的时代,更需要发扬批评精神,以文艺批评应有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关切性和反思性去分析和评价。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石一枫谈到,文学批评不仅是对作品的评判,更是激发作者思考和再创造的重要力量。作者最大的悲哀不是作品被批评,而是作品令人无话可说。对评论家来说,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作者对生活的原创性认识激发同代批评家更多的创新思考。
与会者还直指“讲真话的批评并不难”。北京评协副主席、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庆梅表示,批评的好或不好,取决于批评者是否建立起同读者的联系,好的评论是能带着读者重新进入作品的世界,同读者的内心感受相呼应。《影视独舌》内容总监李星文表示,以批评促创作,首先就要敢于和饭圈文化、走向极端的评判话术保持距离,发出专业的、清醒的、自信的声音。北京日报文化新闻部副主任周南焱表示,评论者要放下专业人士的知识优越感,以一颗平常心去评论,只有先做好一名合格的普通读者和观众,才可能做出更加踏实接地气的评论,才会与人民群众息息相通,感受到大众心理和社会脉搏。北京青年报文体新闻部主任李洋表示,文艺评论应拓宽评论对象覆盖范围,当下青年人欢迎的科幻题材、网络文学等新兴领域,急需得到专业评论家的更多关注。文艺评论的切入角度应更加多样化,引入不同专业背景的批评者,从心理学、社会学等多角度分析作品,避免单一的创作者视角。
与会者还认为“批评应前置于创作”。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黄宗权表示,音乐评论家应具备前瞻性和思想性,关注社会文化现象对音乐创作的影响,与创作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孙佳山表示,当前针对文艺作品的研讨、讨论与批评多发生在作品出版或公演后,建议将批评前置到剧本创作阶段,以推动文艺创作进步。网络作家宋丽暄表示,网络文学不可以忽视思想性和艺术性,通过评论的引导,将促使网络文学更好地发挥寓教于乐的功能,在满足读者娱乐需求的同时,实现思想引领和文化传播的价值。
此次专题研讨会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路艳霞)
华文国际网 版权所有 2025 © 邮箱:13516590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