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众多粉丝惦记并催更的苟十三,原名杨锋,是一名拥有600多万粉丝的90后博主,擅用超长视频解读中国文学历史人物背后滚烫的一生。在短视频为主的时代,他动辄近一小时的视频却让无数粉丝沉浸其中,从周更到月更,再到季更。他说:“我天生是蜗牛,而非方程式赛车。蜗牛虽然爬得慢,但不妨碍它爬得远。”三年来,他也如蜗牛般在自媒体赛道缓慢爬行,用笨拙而漫长的方式讲述古代文人故事,为踟蹰的当代人挖掘精神养料。
不久前,苟十三新书《长安少年正当时》出版,苟十三将20余位天才诗人的人生与大唐盛衰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写下王勃兴尽悲来的天才微命,写出了李白从年少轻狂到人生无奈,写尽了柳宗元万念俱灰的万千孤独,还有那些被历史掩盖的女性诗人薛涛、鱼玄机……他说这些历史人物不应该只是史书中的符号文字,他们的故事是有温度的,他也希望将古人的人生故事分享给处于困境中的人们,为共鸣者提供一些精神力量。
历史人物不应只是史书中的文字 他们的故事也有温度
早在2022年年底,就有编辑找到苟十三,问他是否有将视频文案集结成书稿的计划,他开始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身处流媒体盛行的快节奏时代,能静下心看书的人太少,而且收益也并不乐观。另一方面,看过视频的粉丝似乎也不需要再去读书。“直到有一天,我读到刘慈欣的《三体》,结尾的一个情节让我特别感慨:当高维文明向太阳系随手投来了二向箔,整个太阳系接触到二向箔时逐渐从三维世界坍缩成二维世界,人类的文明也即将消亡。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将人类的文字保存下来。罗辑在冥王星上说了这么一番话:最先进的量子储存器,能把数据保存两千年。早一点的U盘,能保存五千年。再早一点的光盘,经特殊处理可以保存一万年。陶瓷壁画可以保存3万—5万年,但这些都不如印刷品,质量好的印刷品,20万年之后还能阅读。”
这段话在苟十三的心里激起了涟漪,他感到无比震撼,时间在世界消亡那一刻早已分文不值,而人类付诸一切创造的新科技居然比不过最原始的方法,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最后只能在纸张上寥寥数笔带过。“那一刻,我的脑海里捕捉到了一个关键信息,印刷品其实远比数字化信息保存的时间更久,是否能保存20万年我并不知道,但我知道它会远比我的人生更长,那就足够了。”
2023年开始,苟十三逐渐放缓了视频的创作和更新,从周更到月更,再到季更。他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完成《长安少年正当时》,写了20多位唐朝诗人的人生。从“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写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少年得意,到盛唐李白许下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凌云壮志,从中唐白居易发出“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忧国思虑,到晚唐杜牧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世事无奈,他们的人生无一不随着时代的风浪潮流起伏不定。
“讲古代文人的故事,就不能只讲古代文人的故事,更应该将他们的人生嵌入到当下所处的社会现实中。”每写一位诗人的故事,苟十三往往都要花费一周的时间查阅相关书籍,从不同见证者的视角去了解他的生平,在其人生际遇中窥见唐朝盛衰的隐迹,等自己消化吸收后再将故事讲给妻子听,并根据她的意见进行调整。“一般我会先思考自己是否被故事打动,如果不能,就没必要讲给粉丝听。前期比较花费时间,但写故事很快,一个小时的长视频文稿大概一万六七千字,我差不多两天时间就能写完。”
唐朝的文人墨客多如繁星,如何取舍?苟十三有三条选择标准,一看流传度是否为大家所熟知;二看是否具有时代特性;三看他的人生故事是否对我们当代人有所启发,优选在人生坎坷中仍能奋起拼搏的诗人。“这些历史人物不应该只是史书中的符号文字,他们的故事是有温度的,我更希望能通过他们的人生故事给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提供一些精神力量。”
最能共情南宋词人姜夔 即便生活在泥潭里也要仰望星空
在自己写过的古代文人中,苟十三最能共情的是南宋词人姜夔。姜夔幼年丧父且失母,少时寄人篱下,青年四次科举不中,中年漂泊江湖无房产,老年遭遇火灾财产全无,度过了相当失败的人生,因此苟十三常常管他叫“姜四无”。
年少时的苟十三喜欢侠气飘逸的李白,也向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人生壮志。上大学后,他又喜欢上了一生悲悯的杜甫,也立志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努力。但进入社会撞了几次南墙后,在某个烦闷的下午,昏沉着从午睡中醒来的苟十三突然意识到,其实自己的明天不会跟今天有很大差别,后天也不会跟明天有很大的差别。苟十三为此消沉许久,直到读了姜夔的人生。“姜夔的一辈子都过得很惨,但他一直都在很努力地生活。”苟十三认为姜夔的人生从未有过高光时刻,他自十几岁开始就离开姐姐家,以代写书信来谋取生路,一生漂泊不定,居无定所。后来他四次科举全部失败,很长一段时间依附在一个江南贵族家里生活,负责写词写曲供贵族娱乐消遣。直至最后去世,他仍旧是孑然一身,只有一本《兰亭集序》、一把佩剑、一把古琴一同合葬在荒郊野外。“了解过姜夔的人生就会明白,他科举不中,才华得不到施展,但这并不影响姜夔努力经营自己的生活。”
姜夔如浮萍般漂泊的人生,让苟十三想起了自己也是一直被动地漂泊在各地。八岁前,苟十三跟着奶奶和外婆在四川内江的乡下长大,五岁前甚至都没见过父母,对妈妈也没有任何概念。八岁之后,他跟随做生意的父母搬到广东佛山生活,父母忙着经营鞋厂,每晚要到11点才能回家,没时间管教他,苟十三的小学、中学时光基本都在学校度过,独自接受着从农村到私立贵族学校的全方位冲击。高三那年,父母又把苟十三送到俄罗斯学习俄语,因为鞋厂的鞋子主要出口到俄罗斯,父母希望他学习俄语后,能帮着解决与俄罗斯客户的沟通问题。
2014年,苟十三在俄罗斯读大三,那年父母的生意走下坡路,无法给他供应学费和生活费。苟十三不得不自己想办法赚钱,他给来俄游玩的中国游客做导游,最困难的时候,他还要将辛苦赚的钱补贴给父母一部分。2018年毕业之后,苟十三和朋友在成都合伙开了一家中俄商旅贸易公司,把国内游客介绍到俄罗斯旅游,前期经营不错,但后来赶上疫情导致公司解散,这件事也让他深刻体会到姜夔屡次科举不中的失意。“姜夔20多岁时,就看清了自己未来的人生可能不会有很大改变,但他每时每刻都在努力地挣扎,积极摆脱现状。即便是生活在泥潭里,他也仍然在仰望星空。”
苟十三在姜夔的身上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人生。“我们有时在很多事情面前不堪一击,但日子不还得过吗?我们不还得向前走吗?即便遍体鳞伤,第二天不还得继续去上班吗?所以只要你当下是努力的,就可以了。”
低谷不会一直都在 生活总会好起来
公司解散后,苟十三去佛山帮母亲直播卖鞋,结果辛苦直播一整夜,最后销量只有个位数,还都是亲戚朋友买走的。尝试了三个月,苟十三决定回内江老家找工作,但又没有合适的岗位。后来,他试着捡回文学爱好,花三个月时间写了一部17万字的连载小说《方寸有道》,但几乎没人看,最终还是没能坚持下去。
“那段时间我非常迷茫,读那么多年书,感觉都读进狗肚子里了。”接连遭受挫败,苟十三曾一度感到绝望,他不理解自己接受了这么多教育,也算是看过世界,还学了小语种,怎么就什么事也干不成?2022年3月,苟十三开始尝试做短视频,讲自己在俄罗斯留学的经历,也分享自己喜爱的一些国外作家的故事,但每期视频的浏览量都只有几百,没有收入,积蓄也快见底。在苟十三动摇之际,出现了一个改变他命运的人物——生前默默无闻却在死后收获名与利的作家卡夫卡。
对卡夫卡的人生解读视频迎来了第一波流量高潮,也让苟十三再次看到了曙光,他信心倍增,干劲十足,紧接着又解读了一些语文课本里为人熟知的作者,从鲁迅、汪曾祺等当代文学家,再到王维、李白、苏轼等唐宋文人,粉丝数量不断创下新高,短视频时长也渐渐从十几分钟涨到一个小时,苟十三意识到长视频并不缺观众,观众也不缺耐心,他们更需要被真正地打动和理解。
经过那段触底反弹的人生后,苟十三在重读苏轼时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他提起自己高一时背诵《赤壁赋》,总想骂几句,这些拗口、生僻、冗长的古文背来有什么意义,也曾偷偷埋怨苏东坡的人生感悟未免太多了。但有一次当苟十三走进地铁,看到一张公益海报上写着苏轼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那一瞬间,他突然理解了苏轼写下《赤壁赋》的心境。“苏轼被贬至黄州,心情郁闷,曾多次到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因此在他人生最低谷时期写下了《赤壁赋》。”年少时的苟十三常常觉得自己前途无量,因此体会不到苏轼在人生低谷的时候为什么要写这种诗词,也理解不了那是怎样一种心境。但经历过人生低谷后,苟十三才真正感同身受,明白苏轼那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含义。
苟十三认为以前学习时往往将诗人和诗歌割裂,很少去追溯诗人完整的一生,只会去了解他某个时段的人生故事,以至于可能在很多年后才能明白他当时的心境。2023年8月,苟十三用一条63分钟的长视频《苏东坡,人生再难,不过八万餐》讲述了苏轼从顶级的天才到几经贬谪,直至放逐海南的悲惨人生。他还通过对苏轼所创词作的赏析,讲述他面对不同人生际遇时的乐观心境,引发了粉丝们的情绪共鸣,不仅收获了180多万个点赞,也完成了百万粉丝的最后冲刺。
时至今日,视频下方仍有粉丝不断留言,有人感叹《赤壁赋》那么美的文章,为什么要放在最读不懂书的年纪去学呢?也有人顿悟“忽然懂了苏轼的人格魅力,所以真正的强者从不抱怨环境,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甚至苏轼生前种下的海棠也寄托了网友的无限追思,“苏轼亲手种下的海棠花,在宜兴,年年都开花,是真的好看”……
每条视频发布之后,苟十三都会浅析一下粉丝画像,他发现最能与古代文人共情的多是毕业后找工作的大学生,抑或是生活困顿乃至失业的中年人,他希望那些古人的人生能给身处逆境的人们以安慰。“我也曾跌入低谷,但低谷不会一直都在,只要生命的张力一直在,生活总会好起来。”
你的心亮了 人生也就亮了
看多了古代文人郁郁不得志的人生,苟十三总会在夜深人静之时陷入到虚无当中,甚至怀疑自己。每每深陷其中之时,苟十三总会去读一读史铁生的文字,试图从他积极乐观的人生里找到突破口,结束自己的精神内耗。去年苟十三有了孩子,或许是父亲这个角色的加持,他明显发现自己多了一份坦然,也学会了放下。
从自媒体博主到文史作家,苟十三又解锁了新身份,但也压力倍增。“做自媒体博主就像一个说书人,要会讲故事,我更倾向于用自己的人生体悟将观众带入到古人的世界。但写作相对要更严谨,虽然我并非史学的专家学者,但作为传统文化爱好者,在撰写人物生平时也必须经得起史料考证。”
今年,苟十三决定结束自己“摸鱼”写作的工作,他退出之前经营的中俄贸易公司,成立了视频团队,开启全职博主的新旅程。在7月新书出版后不久,苟十三又带着团队跑到贵州大山里拍摄了整整一个星期,走访了四渡赤水的所有地点以及烈士墓园,他计划通过实拍和战争沙盘推演,深度还原“四渡赤水”的历史事件。“当你走进烈士陵园,看到刻满名字的纪念碑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那些为中国革命事业奉献出生命并长眠于此的烈士也许还不到20岁。当我们站在比自己还小的先烈面前,才能真正体会到他们的伟大,才能感受到红军精神远比我们在课本中了解的要更强大更真实。”反观自己之前总在一些小事上拧巴,不停地内耗自己,苟十三觉得是多么可笑。
但是,不管是讲述中国古代文人故事,还是未来要推出的系列长征故事,苟十三都希望大家在被时代浪潮裹挟着前行的路上,能多一些积极的正能量。“正所谓‘千年暗室,一灯即明’,你本身就是自己的那盏灯,你的心亮了,你的人生也就亮了。”(王静)
下一:没有了
华文国际网 版权所有 2025 © 邮箱:13516590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