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晚,一场特别的座谈会在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十五层会议室温情上演。《中国作家》杂志社举办“素人写作与新大众文艺座谈会”,邀请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学员代表、北京素人写作者代表与评论家刘大先、师力斌、张慧瑜、崔庆蕾等,共话素人写作的温度与力量。《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李云雷主持会议,副主编梁飞、俞胜参加活动。
灯光下,素人写作者的眼中闪烁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用朴实的话语,诉说着文字如何在平凡生活的土壤里,孕育出动人的力量。
曾从事幼教工作的王瑛,如今将目光投向清洁工群体,写出非虚构文集《擦亮高楼》,“我从未想过,在清洁工宿舍听来的故事,能被更多人看见。”在宿舍里,王瑛倾听广西大姐修房的艰辛;凌晨的走廊上,她记录“小个子”同事的独特遭遇。那些沾满汗水的片段,在笔端汇聚成照亮清洁工群体的一束光。
烧烤摊主温雄珍用沙哑而有力的嗓音朗诵诗作《烧烤架上》。“炉架上肉滋滋地响”,简单的诗句经她演绎,仿佛能让人嗅到烧烤的香气,触摸到夜晚街头的烟火气。原来,她每天收摊后,都会借着路灯的微光,把一天的所见所感倾注笔端,烧烤摊的点点滴滴一一化作了诗行里的温度。
范雨素的分享引人沉思。“以前总觉得写作遥不可及,是北京给的安全感,让我敢把心里的文字好好排列。”朴实的话语道出写作路上的心境变迁,曾经觉得写作如“云里雾里”,如今在文学的滋养下,她明白了文字的力量。
东莞虎门服装厂工人小海的故事同样动人。一本20元买的盗版词典,被汗水泡得发胀,却成了他的珍宝。在网吧里,他一字一句地往QQ空间里誊写诗作,那些充满生活艰辛与梦想的文字,后来成了《工厂的嚎叫》中最深刻的部分。
“文学从来不是专业精英的专属。”评论家刘大先如是说。潮白跑外卖时,高血压曾飙到220,是文学让他重新找到生活的节奏;张松强术后摸着舌头,坚定地说要用十年时间书写家族史;曾为民将石材厂的乡愁融入《拴马桩》……素人写作者用文字书写生活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评论家。
“文学除了作为理想提供意义,更是生命的一种证词。”这是崔庆蕾的感触。师力斌也不禁感慨:“你们的文字带着生活的体温,这是最宝贵的文学财富。”张慧瑜则希望这场座谈会成为重新理解文学的契机,新的表达将通向新的世界。(刘江伟)
华文国际网 版权所有 2025 © 邮箱:1351659001@qq.com